发送 "鸾鸣筝社" 到 13206021601领取100元现金券立即领取
古琴保养与护理|夏季古琴保养
【AD】西南地区品牌古筝批发/零售,出厂价拿古筝,古筝培训!微信:nfqz66
明屠隆论琴曰:“琴为书室中雅乐,不可一日不对清音”,也就是说琴是一种不可闲置的乐器,很多琴友都有这样的体会,琴越弹越好。所以琴也是有生命的,当厚厚的漆面包裹着整个琴身的时候,体内的能力需要释放,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琴身的震动,琴体会慢慢松透,漆面也会慢慢干燥出现裂纹,它的身体得到了呼吸,琴的声音去掉了火气,琴也更加苍松、脆亮了。(这也就是断纹的由来)
古琴对于室内的温度,湿度要求甚高,它的面板是一整块木头雕出来的,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湿度和气候,保养的不当古琴就会变形或者有裂痕,北方干燥城市切不可离暖气太近。
总之古琴的护理应注意:防止曝晒、受潮、碰撞。出门或不弹时,如没有盒子最好用布等物包裹。因古琴的内腔较大,并且木料裸露,特别是面板料松软,非常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,所以在阴雨天或黄霉季节不弹时,最好把出音孔遮掩,以免板面受潮后影响发音。
弹奏前要将手擦干净,以防手指上的水、汗、油等粘在弦上,使弦被弄脏或生锈而缩短使用期。弹奏后也需用干布擦拭琴身后悬挂于墙壁之上。
流传久远的老琴,经过千锤百炼,通过了历史变迁的考验,其间,凝聚多少琴人雅士,君王将相的喜爱与珍视。从古至今,许多传世有名的古琴,都是琴人直接或参与斲琴师一起造作而出的,古琴制作技艺,据现有史料了解,于汉代已基本定型。特别到了唐代,古琴造作已发展至高峰的时期,咸认几达完美之境;在现存的唐琴中,我们清楚看到,唐琴的表漆,有黑色及栗亮色两种,表漆之下的灰胎为纯鹿角灰。唐琴的断纹以蛇腹断为主,间有冰纹断,流水断,及夹杂牛毛断等,从现存唐琴「九霄环佩」、「春雷」、「大圣遗音玉玲珑」、「独幽」、「飞泉」可见。然漆灰的运用与断纹的产生确有密切之关连。
漆与灰
人类使用涂料的历史相当久远,大量的考古资料证明,大约距今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,人类即开始使用涂料。「漆」是一种黏液状态涂料的总称,它可分为天然漆和人造漆两大类,这里我们主要谈的是与古琴关系至为密切的天然漆。
天然漆,又名国漆、大漆、生漆,是中国著名的特产,从漆树上采割而得的漆液,经除去水份并滤去杂质即为生漆。生漆品质的优劣,是与产地、漆树品种、立地条件、割漆时间等有着密切的联系。《本草刚目》记载:「凡验漆,惟稀者以物醮起,细物不断,断而急收,更又涂于竿竹上,荫之速干者,并佳。」生漆的干燥,必须荫室,如果处理不恰当,容易造成返工浪费;同样的漆,在南方髹涂比北方易干,春秋季节比夏冬季节易干,新漆比陈漆易干,稠漆比稀漆易干。
天然漆漆膜坚硬而富有光泽,具有良好的耐腐性,耐热、耐水、耐油和耐多种有机溶剂的功能,电绝缘性能也很好。今天我们有幸落指抚触上千年的老琴,上好生漆的功劳,绝不可抹杀。
再谈灰胎。琴面木质松软,为保护琴面能历经长期的磨损,又要兼具传音效果,琴器表漆下必有灰胎,因此加上漆灰的工作成为制琴最重要的一环。用在琴上的漆灰有:
鹿角灰:以鹿角霜粉末调和生漆
瓷灰:以瓷器粉末调和生漆
砖灰:以砖块粉末调和生漆
瓦灰:以瓦片粉末调和生漆
泥灰:以泥土粉末调和生漆
膏灰:以石膏粉末调和生漆
血灰:以猪血调和生石膏粉
八宝灰:以宝石粉末调和生漆
此八种漆灰最常见为鹿角灰、瓦灰以及八宝灰。由于生漆具有弹性,有永不磨损的特性,硬度高、附着力强,传音效果好,即便是现代科技如此发达,目前还没有任何合成漆能取代它的功能。生漆与鹿角灰的组合,为历来斲琴家所公认为最佳涂料;瓦灰遍地可寻,采用它结合生漆作为涂料,当是考量到生产成本问题,因此民间称为野斲的琴,常见此类。尤其明朝以后瓦灰出现渐多,至清朝更是常见,它的特点是音响容易松透,由于漆灰容易脱落,令藏者不爱;至于八宝灰顾名思义,多是王公贵族或是为求琴器的贵重,加入各类宝石灰,此类琴多为宫斲之琴,由于硬度大音质响亮,音效实不如鹿角灰,但由于外表华美,藏家多以文物珍之。漆灰是漆胎,另有表漆,漆色一般所见不外紫、褐、黑、黄、朱五种,坊间所见古琴大多修补多次,不同层次底色夹杂,造成漆色斑驳的外观,主要仍以黑或栗壳色为主。
断纹
断纹的产生是由于表漆与灰胎层层相叠,由于漆、灰与木质三者间的膨胀系数不同,经年累月受寒暑温差热胀冷缩以及音响震动的影响,琴上起了不同的断纹。主要分为:
牛毛断:多为牛毛般的细断纹,易见于面板上下两侧。
流水断:较牛毛更长,形成纹路不规则的流水状,易见于面板三至七徽间。
蛇腹断:规则近乎平行的纹路,按宽窄分维细蛇腹、小蛇腹、大蛇腹三种。
冰裂断:如冰裂横竖交织之细纹断。
龟背断:前者细纹放大如龟背称之。
梅花断:断起如梅花,宋人认为极古,非千余载不能有也。
据古人鉴定琴的年代是依据琴上的断纹来鉴定的。按宋赵希鹄《洞天清录本草刚目?;古琴办》中云:「古琴以断纹为证,盖琴不历五百年不断,愈久则断愈多,然断有数等,有蛇腹断,其纹横戳琴面,相去或一寸或二寸,节节相似,如蛇腹下纹;有细纹断,如发千百条,亦停匀,都在琴之两傍,而近岳处则无之,有面底皆断者,又有梅花段,其纹如梅花头,此为极古,非千余戴不能有也。」自宋以降,琴器之鉴定莫不依此。
漆灰与断纹的关连
漆与灰的调合,与表漆的厚薄,在断纹的呈现有一定的影响,此种现象以笔者第一张新琴的问世,可作为参考:
八十年代前,笔者有机缘得到民间寺庙所拆卸下来的老杉木梁柱,于是请制作乐器的师傅,依样裁出仲尼琴式的琴体,由笔者进行漆灰工作。
由于所调的漆灰里的漆太少,表漆也薄,当琴未完成前,就已处处有大蛇腹的裂纹,完成后不到一年,琴体的面、底全部呈现流水、牛毛、及冰纹断。这琴的这些断纹,当然不是古籍记载或现传世所谓因年代久远所产生的断纹,但也决不是有心制造的伪断。
再者,在笔者髹复的老琴里,有些是明、清年代的琴,琴面呈现美丽的小蛇腹、流水、牛毛断纹,更也有琴具几朵梅花头的断纹,在髹磨过程中发现有上述断纹的明、清琴中,几多是瓦灰且漆少灰多的胎底,或漆质不够坚硬。而诸多琴家肯定的宋琴,却有琴体整张呈标准的蛇腹断;据传明末璐王生前造琴四百余张,现存的中和琴有通体无断,或仅局部起断。由上可见,古琴可能因不同灰胎的调合,漆质的疏松,即使年代不算太长,可以容易起断;或者有薄层灰胎夹层麻布、纸张,亦容易起断纹。但是有的老琴,漆质与灰胎坚硬,即使琴龄较远,也难以起断.
据此观之,古籍所戴前人所述断纹与琴龄之间的关系,今人是否应有所醒思修正呢?毕竟不同的时代,不同琴匠,以及在漆胎、表漆选择及髹斲过程都不尽相同,尽管琴龄相同,断纹却千姿百态。
夏季天气闷热潮湿,首先保证古琴不被太阳直晒,避免被空调直吹,琴弦琴面受潮的话,可用纱布做成小袋,内装滑石粉或者爽身粉,擦拭琴弦琴面再用细软布抹去,弹奏时就干燥滑润了。